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所谓规律,是一种科学的抽象,必须运用于具体实际,才能发挥作用。马克思指出:“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和中国,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科学指导、有力推动了中国实践,让马克思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今天,我们已经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同时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同时关键领域受制于人的局面还没有彻底改变,必须加快实现自立自强,解决“卡脖子”问题;我们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有力,同时面临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将长期存在。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东方大国、拥有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因而潜力无限的社会主义中国,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让这一科学理论不断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指引党和人民事业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能够指引一个民族走在时代前列的科学理论,必然是同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深度融合在一起的。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实践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懈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两个结合”的光辉典范。“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
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全部理论的基石。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也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内在要求。“两个结合”充分体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科学把握历史规律和时代大势的高度自觉自信,深刻体现对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坚持运用。10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具体运用于中国实际,又不断赋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创造,使之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成为指导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讲是什么、为什么,又讲怎么看、怎么办,既部署“过河”的任务,又指导解决“桥或船”的问题,生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这一重要思想秉持人民至上、彰显历史自觉、坚持实事求是、突出问题导向、强化战略思维、发扬斗争精神,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
奋进新征程,必须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察世界、引领时代、指导实践,在国内和国际的结合中统筹大局,在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中总结规律,在顶层设计和群众首创的结合中把握主动,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统一和互动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
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身处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都前所未有的世界,肩负着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必须担当起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的庄严历史责任,不断推进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六个必须坚持”是内在统一、相互贯通的有机整体,深刻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品格和鲜明特质,为我们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引。
坚持人民至上。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在基层代表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同乡村教师、农民工、快递小哥等基层代表亲切交流,认真听取意见建议,强调“好的方针政策和发展规划都应该顺应人民意愿、符合人民所思所盼,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当前,鲜活的中国实践正在提出大量前人没有提出或没有涉足的理论和实践课题,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广大人民群众每天都在创造新事物、提供新经验。我们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把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作为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让理论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
坚持自信自立。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过程人民民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都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既不能刻舟求剑、封闭僵化,也不能照抄照搬、食洋不化,而是要始终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新的贡献。
坚持守正创新。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等,成为守正创新的典范。新征程上,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
坚持问题导向。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我们要增强问题意识,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