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ongqing Zhongjiao (Beij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中青中教(北京)科技创新中心
  • 高等职业院校治理现代化交流研讨会暨高等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建设发展联盟2023年会召开
  • 首都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院成立
  • 郭海任东北大学党委书记
  • 这个暑假,他们把课堂搬到乡村振兴一线
  • 行动起来,共护孩子眼健康(人民时评)
  • 聚焦教育转型与数据治理 2023全球智慧教育大会在京举办
  • 第四届“教学三大奖”颁奖典礼在重庆举行
  • 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冠军争夺赛收官
  • 清朗网络 呵护成长(快评)
  • 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评论员观察)

   时政要闻

人民日报整版阐述: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来源: | 作者: | 发布时间: 2023-08-24 23:04:45 | 13 次浏览 | 分享到: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保障作用。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不仅要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而且要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正确处理增长和分配的关系,把“蛋糕”切好分好。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有利于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有利于促进效率和公平有机统一、不断实现共同富裕。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发挥再分配的调节作用,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提高精准性。发挥好第三次分配作用,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和社会群体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

完善有助于推动共同富裕的公共服务政策制度体系。推动共同富裕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决策部署,特别是关于“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的要求,着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领域精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兜住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底线,不吊高胃口、不空头许诺。

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难点和重点。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和新的致贫。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产业化,盘活农村资产,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使更多农村居民勤劳致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建设,通过全面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作者为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四研究部主任)


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观察者说)

赵一红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发展中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补齐民生短板,增进民生福祉,让各族人民实实在在感受到推进共同富裕在行动、在身边。”这为我们在新征程上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指明了前进方向。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毛泽东同志早在1934年就指出:“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同时,不断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人民生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正在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从“注重量”向“追求质”转变。适应这些新变化,我们党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提出“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要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且要实现全体人民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激发全社会创造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让现代化更好回应人民各方面诉求和多层次需要,才能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性。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要求和发展条件都呈现新特征。高质量发展既是一个发展阶段,又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素质劳动者。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提升人力资本,调动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为高质量发展夯实重要基础。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实现社会和谐安定的内在要求。当前,全球收入不平等问题突出,一些国家贫富分化,中产阶层塌陷,导致社会撕裂、政治极化、民粹主义泛滥等一系列问题。我国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做好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药卫生、食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住房市场调控等各方面工作,努力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为社会和谐安定打下坚实基础。

新征程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不断推出新政策新举措,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在发展中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发展与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辩证统一的。发展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前提,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发展的目的。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保障和改善民生不能脱离这个最大实际提出过高目标。要多做那些现实条件下可以做到的事情,多做雪中送炭的重点民生工作,多引导和鼓励广大群众通过勤劳致富改善生活。

着力补齐民生短板, 兜牢民生底线。当前,我国改革发展稳定依然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越是在这样的时候,越要兜牢民生底线,进一步做好惠民生、暖民心、强信心工作,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要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的工作思路,采取针对性更强、覆盖面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显的举措,集中力量做好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统筹做好就业、收入分配、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扶幼等各方面工作,更加注重向农村、基层、欠发达地区倾斜,向困难群众倾斜。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和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

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没有终点,保障和改善民生也没有终点,需要与时俱进、持续改进。要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推动形成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共同富裕要靠勤劳智慧来创造的社会风尚。完善促进机会公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机制,畅通社会向上流动通道,创造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让每个人都获得发展自我和奉献社会的机会。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


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多措并举增加居民收入

方福前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推进共同富裕,就要不断增加居民收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到‘十四五’末,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逐步缩小。”我们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多措并举增加居民收入,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我国富民思想源远流长,古代典籍中关于裕民、惠民、富民的论述不绝如缕。比如,《尚书》中记有“德惟善政,政在养民”;《周礼》中写道“以富邦国,以养万民,以生百物”;等等。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始终保有对共同富裕的美好期盼。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通知公告

   教育培训

【编辑:慧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