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流程智能制造生产线投产之后,我们公司的钢桥梁加工制造总年产能由常规作业模式的4万吨提升至10万吨,人均产能由307.7吨提高至625吨,返修率下降近一半,人工成本和辅材成本也随之下降。”安小军说,博睿重装今年被评为国家级绿色工厂。
在兰州新区,数字化拓展的发展应用空间越来越大。
发挥地处“一带一路”沿线的区位优势,在兰州新区,大数据技术让中欧国际班列实现了如同网购般的体验,班列像快递般“一票运走,随时可查”。
“过去如果要发海陆空多式联运,货主耗费数个小时才能算出最优的运输方式。现在,依托京东云的自动化技术和大数据计算,初步实现海陆空数据互联互通。货主只需在系统中输入起点和终点,即可提供最优的物流方案和报价,货物位置也可实时查询。”兰州新区大数据投资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员工师玉兴说,一张多式联运运单,关联物流运输全过程信息,所有单号自动关联,一单到底,从根本上实现防篡改、可追溯。
在兰州新区,数字技术赋能实体经济,乘“云”而上,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未来。随着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和数据中心集群建设的启动,“东数西算”工程为甘肃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国家电网首个超大型绿色数据中心、西北首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数据中心、中国电信兰州新区大数据中心……近年来,凭借绿电资源丰富、气候温凉、空气干燥以及拥有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等优势,兰州新区相继落地多个大数据产业项目,规划建设万亩大数据产业园,为数据信息产业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
“目前我们算力总规模达到每秒29.5亿亿次浮点运算,为云平台服务、大数据分析、研发测试仿真等业务提供算力和海量存储支撑。”国网思极飞天(兰州)云数科技有限公司互联网数据中心运营经理焦航说。
“新区已建和在建数据中心5个,计划投运总机柜数约4万台。截至目前,累计入驻腾讯、阿里巴巴、京东等互联网企业70余家。”兰州新区科文旅集团数投公司副总经理何永强介绍,预计到2025年,兰州新区装配机架6.8万台,每年可创造产值27亿元,带动IT设备投资204亿元,可为西北乃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提供优质高效、安全可靠的大数据存储和算力服务。
强基——
统筹设施建设,强化支撑保障
站在兰州新区现代牧草休闲示范园,平坦开阔的川地一望无际。阳光照耀下,新茬苜蓿更显翠绿,微风拂动,绿浪翻涌。
“经过3年多平田整地、改良土壤,如今各类牧草已全面进入收获期。”望着一尺多高、长势喜人的苜蓿,兰州新区农林水务局副局长胡仕宦十分感慨,“四五年前,这里还是寸草难生的黄土滩。如今优质牧草既可供奶牛养殖,也可用于发展旅游观光,黄土滩变身‘金银滩’。”
“蝶变的基础在于引来了活水。”兰州新区管委会副主任罗耀宗介绍,地处秦王川盆地的兰州新区降水少,地表缺河流,水资源相对匮乏。2011年2月,甘肃省政府作出由引大入秦工程承担向兰州新区开发建设供水的决策。
从此,一渠清水沿大通河顺流而下。管道所至,千年旱塬改换新颜。依托水利基础设施,兰州新区建成高标准农田20多万亩,有力支撑土地耕种率提高50%以上、亩产值提高20%以上,撂荒地整治“清零见底”,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近10%。
“受益的不仅是农业,我们统筹农业、工业、城市生活、生态等各类用水需求,为兰州新区、兰白都市圈等供水地建设提供水资源支撑。”甘肃省引大入秦水资源利用中心供水处处长王来正表示,2012年以来,工程已累计向新区供水13亿立方米,发挥了重大水利工程的基础支撑作用。
引来水,畅通路,厚植绿色底色,公共服务持续向好。10余年来,银兰高铁兰州至秦王川段,以及过境兰州新区的乌玛高速、京藏高速等6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形成立体交通网络。造林绿化累计完成20余万亩,城市绿化率由不足5%提高到36%。
前不久,位于兰州新区西面的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顺利完成换乘中心屋面封顶。“工程按2030年旅客吞吐量38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30万吨、飞机起降30万架次设计。”现场指挥部负责人告诉记者,新航站楼建成后总面积约等于现在的8倍,预计明年10月即可转场投运。
传统基础设施不断巩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速。“兰州新区已入选‘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大数据)’,基地建成后年产值将突破20亿元。”兰州新区科技发展局局长杨天岳说,预计到2025年,基地可实现装配标准机架40万架以上,形成集智能设备研发生产、数据存储运算、软件开发集成于一体的数据信息产业链。
“基础设施建设是促长远发展的重要抓手。”兰州新区党工委副书记张爱胜表示,新区将一年接着一年干,以基础设施现代化助推高质量发展跃升新台阶。
《 人民日报 》( 2023年08月17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