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ongqing Zhongjiao (Beij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中青中教(北京)科技创新中心
  • 高等职业院校治理现代化交流研讨会暨高等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建设发展联盟2023年会召开
  • 首都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院成立
  • 郭海任东北大学党委书记
  • 这个暑假,他们把课堂搬到乡村振兴一线
  • 行动起来,共护孩子眼健康(人民时评)
  • 聚焦教育转型与数据治理 2023全球智慧教育大会在京举办
  • 第四届“教学三大奖”颁奖典礼在重庆举行
  • 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冠军争夺赛收官
  • 清朗网络 呵护成长(快评)
  • 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评论员观察)

   时政要闻

人民日报整版阐述: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

来源: | 作者: | 发布时间: 2023-08-24 23:04:45 | 13 次浏览 | 分享到:

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家国一体、家国同构的观念,经由士大夫阶层的传承和弘扬形成了家国情怀,这种家国情怀是认同中华文明、维护中华文明的一种强烈表达。唐代韩愈所谓:“大夫文武忠孝,求士为国,不私于家”;宋代陆游临终前赋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明代王阳明所说:“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顾炎武在明亡之后宣称:“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可以说,这种家国情怀是中国传统社会爱国主义精神的思想基础。

在充斥着内忧外患的近代中国,正是以家国情怀为基础的爱国主义精神,转化为中华民族反抗西方列强侵略的重要精神武器,成为中国人民维护国家统一、维护中华文明统一性的强大精神动力。尤其是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家国情怀对中华民族大家庭观念的兴起、爱国主义精神的高扬发挥了重要作用。20世纪初以后,为配合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对中国的侵略图谋,日本一些人不断制造分裂中国、否认中华民族为统一体的各种论调。为了反击文化入侵,中国知识分子以强烈的家国情怀对种种谬论进行有力驳斥。比如,大力宣传“黄帝子孙”“炎黄子孙”,不断强化关于中华民族共同祖先的认同,使得这种带有全民族泛血缘或象征性血缘关系的文化符号,在全面抗战时期在中国广泛传播并得到多民族、多种政治派别的高度认同。一些学者提出中国境内的诸多民族同为一家的说法,如熊十力认为中华民族“如一家昆季,分言之,则有伯仲;统称之,则是一家骨肉也”。此外,以顾颉刚、傅斯年等为代表的知识界人士,发动了关于“中华民族是一个”的声势浩大的讨论,有力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整体性特征。这种中华民族大家庭意识的凝聚与广泛流传,激发了全民族抗战的强大精神动力,对挽救国家危亡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对维护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多年来,始终高度重视家国情怀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作用,推动家国情怀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唱出了各民族的心声,成为时代强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共同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我们要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厚植家国情怀,深刻认识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让家国情怀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中得到进一步升华。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院长)

   通知公告

   教育培训

【编辑:慧磊